市领导主持召开定州中学新校区建设协调会
例如亚投行从确定意向、成立到试运营期间始终受到美、日等国以透明度为主要理由的质疑,同时部分鹰派人士认为此举是挑战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在IMF和世界银行之外另立门户。
四、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互动将更加紧密 在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之后,仅靠人民币在岸市场或者仅靠离岸市场,都很难满足不断涌现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力正从贸易结算转向金融产品的多元化 反观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10.92%比重的具体构成,贸易部分贡献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自由使用等与金融活动相关的部分实际上只贡献了不到一个百分点。
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中国与周边经济体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这为人民币首先在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中实现自由使用创造了重要的需求动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成功上线,提升了跨境人民币清算效率。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在不可能三角决策中应更加注重内部平衡,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让汇率形成机制更为市场化。人民币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联系必然会更为紧密,以共同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这些新的需求。实际上,目前在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配置中,SDR组成货币所占的比重为82.6%,非SDR货币仅占6.7%。
这些转换如果在离岸市场可以逐步实现,就必然会对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通过离岸和在岸的互动,在稳步推进在岸市场的开放的同时,在离岸市场相应推动人民币计价的商品市场的发展。金融风险防范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正在推进的全面改革进程中,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各项目标可能存在一定冲突,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加剧的倾向。
几个月前,当中国股市出现异常波动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引发了大量质疑。进入专题: 金融风险 。但从目前行业平均水平来看,融资租赁债权收益为7%~8%,该公司承诺的收益显然不合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新的风险观念的树立,债券市场的隐性担保正在不断被打破,个别违约事故陆续发生,投资者对增信机制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这就为新的金融风险转移机制——债券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金融业虽然是高风险行业,但管理风险同样也是金融业的一项基本职能。美国债券保险的发展是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拓展了金融业新的业务机会的一个典型案例,引人深思。
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风险随处可见,金融部门因为其特殊性质,更属于高风险行业。2011 年温州爆发了较大范围的民间金融风波,却推动了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市由此在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那些接受承诺的人,也知道承诺有可能遭到背弃。处理僵尸企业,需要及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下岗工人提供更多培训和再就业机会。
每类金融机构、每种金融行为、每个金融市场日常都会面临各种风险,信用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不一而足。当时美国刚刚成立债券保险公司,但业务迟迟发展不起来,因为市政债券的违约被认为是高度不可能的,投资者也就认为他们并不需要这类保险了。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债券市场上。在金融业的语境内,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及其所采取的行动,是跟我们自身承受力的高低,或者经评估认定的底线的高低密切相关。
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什么是风险?最简单的理解即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在战术上,应从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建立一系列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例如加快对不良贷款、呆坏账的处置、推进兼并重组、建立市场化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等。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高调地布局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反倒可以帮助金融部门拓展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一是认识到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不需要盯着单一部门的单一风险事件不放,而将重点放在防止普通的金融风险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蔓延扩散上。
风险的承受力是与实体经济的质量、社会兜底政策的完善程度以及人们对风险事件的不断学习等相挂钩的。从更高层面看,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房地产高库存、债务违约等问题也会引致金融体系风险的积累和增加危机爆发已经7年多,全球经济金融尽管有所恢复,但依然笼罩在危机的深度阴霾下,这使我们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角度再次感悟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迫使我们更深入地反思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为避免危机发生,要警惕那些新形成的、变异了的风险隐患,更要克服那些共同的根源性因素。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寓监管于服务。国际上十余位经验丰富的高级监管专家对全球金融监管中的一些体制机制和技术性、操作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有些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有些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仅在单个领域推进某项改革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反过来也会影响这项改革的可行性、可信度。分析和认识这次大危机,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深刻的大背景出发。
进入专题: 金融监管 。金融发展很可能继续沿着危机—管制—金融抑制—放松管制—过度创新—新的危机的历史周期律演进。
借用莎士比亚的话:错误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身。晓朴同志翻译的《21世纪金融监管》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
在充分肯定这些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被强化了的监管很可能在若干年后引发难以预料的、更猛烈的监管规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速度、方式、结构、动力都在发生转化。金融从业者和经济工作者都应当读一读。另一方面,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但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和经济结构调整,各类隐性风险将逐步显性化,面对以高杠杆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要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以外科手术式的措施化解短期风险隐患,真正使金融体系经得起经济结构性、周期性变化的考验。
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否可以避免? 从经济长周期理论到宏观政策失误,从凯恩斯提出的动物精神到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尽管围绕着危机原因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争议并不比过去少。基于过去800多年金融历史数据的研究发现,历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共同标志性特征有: 资产价格大幅上升 债务负担加剧 经济增长率波动 经常账户赤字等。
面对来自国内政治、社会的巨大压力,美欧大幅提高金融监管标准,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金融监管体系要有适应性 要根据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结构变化和风险变迁动态演进,关键是要有效捕捉风险并与时俱进地配置监管资源,使监管能力建设与金融创新相适应。
这既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金融风险的易发多发期,对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大的危机都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只有走完全过程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点,今后几年世界经济仍将面临很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对此我们在思想上和战略上要有充分的准备。
要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通过协同推进金融布局、金融机构、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基础设施等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实体经济领域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金融自身发展。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断了世界经济持续30多年的黄金增长期。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管必须是内生反周期性的,特别是在繁荣时期,金融监管在不受重视时最有价值。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 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和工具箱,运用压力测试等手段提高监管的前瞻性,打造现代化的监管队伍,着力提高监管的专业性。
金融监管要长牙齿,不能只说不做 金融监管者不能只靠风险提示或道义劝说实施监管,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监管机构的口头警告充其量不过是纸上谈兵。这场危机带给金融监管的启示至少有三条: 金融监管要有前瞻性 前瞻性是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生命所在。
金融监管者需要具备深刻的自省意识和不断改良的能力。我们要深刻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危机前美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上采取了自由放任主义,金融自由化、复杂金融创新走向极致。从思想理论和政策实践的发展历程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像一个钟摆,总是在政府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之间摆动,难点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有效平衡、发挥最大合力。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倾心为民办实事